医药典籍中的槟榔:避瘴杀虫消积样样行

2020-07-28 10:15:00

在美食界,槟榔的“名声”可谓无人不晓。但很多人常常忽略槟榔的另一重身份:四大南药之首,两百余中成药配方的药材。在中药界,槟榔也有着响当当的名号,在多种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。

所谓“药食同源”,槟榔入药,古时候的医学典籍也早有记载,从性味、功能主治到炮制方法、注意事项等,均被医学家们记录了下来。

在医药典籍中,槟榔有宾门、洗瘴丹等别名。槟榔在李当之的《药录》被称为宾门,书中称其具有杀虫消积、降气,行水、截疟的功效。秦汉医家所著的《名医别录》也对槟榔的性味和效用进行了详细记载:“槟榔,味辛,温,无毒。主消谷逐水,除痰癖;杀三虫,疗寸白。”唐朝甄权所著《药性论》记录,槟榔能够“宣利五脏六腑壅滞,破坚满气,下水肿。治心痛,风血积聚。”

明代李时珍《本草纲目》中不仅描述了槟榔的效用:“槟榔治泻痢后重,心腹诸痛,大小便气秘、痰气喘急,疗诸疟,御瘴疬”。还详细记录了用槟榔治疗各种疾病的药方和服药方法。例如“痰涎为害。用槟榔为末,每服一钱,开水送下。”“口吐酸水。用槟榔四两、桔皮一两,共研为末,每服一匙,空心服,生蜜汤调下。”

此外,古代医学典籍中流传下来的槟榔药方也有很多。《千金方》记载,“治寸白虫:槟榔二七枚。治下筛。引水二升半,先煮其皮,取一升半,去滓纳末,频服暖卧,虫出。出不尽,更合服,取瘥止。宿勿食,服之。”《伤寒总病论》中《槟榔散》的方子为“槟榔二个(一生一煨)。细末。酒二盏,煎一盏四,分作两服,温饮之。”此方可“治伤寒发汗或下后痞满,或成寒实结胸,气塞不通:兼治蛔厥,心腹刺痛。”

而在现代医学中,人们对槟榔有了更深刻的认识,对于槟榔的利用也更加充分。《现代实用中药》记载:“驱除姜片虫、绦虫,兼有健胃、收敛及泻下作用。”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》(2010年版)则记载:“槟榔具有杀虫,消积,行气,利水,截疟的功效。用于绦虫病、蛔虫病、姜片虫病,虫积腹痛,积滞泻痢,里急后重,水肿脚气,疟疾。”据药监部门透露,我国有200多个药品含有槟榔。像是木香槟榔丸、肥儿丸、四磨汤等,其主要成分就是槟榔。

槟榔进入中国两千余年来,被广泛应用于医药养生领域为药为食,在医学中大放光彩,也成为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、中药文化中宝贵的一部分。